刚刚在其他股票论坛上看到有股友分享股票投资心得:没有所谓的能够操纵市场的主体,包括所谓的主力。其文章截图如下:

这篇文章的核心要点和结论如下:
一、作者避免与他人争论股市操控或主力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体系不同,争论无意义。
二、作者认为市场中不存在能够操控市场的主体,包括所谓的“主力”。但大资金确实可以通过交易改变股价,只要资金足够大,他们理论上可以控制价格。
三、大资金的目的并非长期控制价格,而是希望在高价位将股票卖出去。而是否在拉高的价格上买入,超出大资金的控制范围,需要市场中其他参与者(“傻子”)的配合。
四、那些认为市场被操控的人,往往更关心自己在市场中的利益,使用这种假设来为自己的亏损找借口或占便宜(例如“跟庄策略”)。
五、作者强调,市场是由每一个交易主体组成的,每个人的买卖决策都是自主的,不能怪别人强迫你做决定。
六、作者个人的做法是,不参与那些被“操控”或有疑问的股票,提醒别人在亏损时不要找借口。
然而,从股票投资者的角度,笔者想说说自己的不同看法,以下是使用批判性思考和结构性思考的逻辑来评论这篇文章:
批判性思考的评论:
一、概念定义的模糊性:
- 作者认为“没有所谓的能够操控市场的主体”,这在某种程度上过于绝对。虽然大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交易影响股价,但如果市场上确实存在垄断或资金集中控制的情况,这种“操控”也不是空穴来风。作者未能明确界定“操控市场”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大资金的行为算是“操控”,这一点可能引起误解。
二、对“傻子配合”的贬低:
- 作者提到“大资金的目标是把股票卖出去,需要‘傻子’配合”,这种说法缺乏对市场复杂性的理解。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不可能都是“傻子”,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策略和信息渠道。将市场参与者简单化为“傻子”不仅不公平,还忽视了投资决策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关于“主力”与“市场控制”的二分法:
- 作者将“主力”和市场控制对立,认为大资金不能真正控制市场。这个立场过于简化,忽略了市场中的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如信息不对称、市场情绪和政府监管等。虽然大资金的确不能单独控制市场,但他们通过联手操作、影响市场预期等方式仍然可能产生较大的市场波动。
四、偏向个体的自负论:
- 作者强调市场是由每个交易主体决定的,交易者的决定是自主的。这种观点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投资者往往受限于信息获取的差异、分析工具的不同以及对市场动向的判断。因此,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完全独立做出决策,市场中的“弱者”可能会受到“强者”的影响。
结构性思考的评论:
一、文章的逻辑结构:
- 文章的结构相对松散,没有很清晰的论证流程。开头提出避免争论股市操控问题,但随后却详细阐述了对大资金操作市场的看法,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作者的论述虽然表达了个人观点,但没有给出充分的证据或逻辑推理来支持其结论,使得观点显得较为片面。
二、观点之间的衔接问题:
- 文章中,作者从市场是否被“操控”直接跳到大资金如何操作股票价格,缺少过渡性论证。例如,作者提到“大资金能够拉升股价,但不能控制买入”,这个过渡显得突兀,读者可能需要更多的阐述来理解这种说法的逻辑依据。此外,作者的结尾提出了“最终只有你自己决定”,但是并没有展开对这种个体决策的深入分析,读者难以从中获取深刻的市场见解。
三、证据支持的缺乏:
- 文章中并未引用任何数据或实际案例来支撑作者的论点。对于“市场操控”的讨论,应有更多的市场现象和案例来展示不同资金如何影响股市,尤其是对于“主力”是否能操控市场的论述,缺乏具体的实证分析,使得文章的观点显得较为空泛。
四、个人观点的局限性:
- 作者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但没有展开对于其他可能观点的反驳或讨论。如果从结构性思维的角度来看,理想的文章应该包含对不同观点的论述,并通过严谨的推理进行比较分析。文章若能提供不同的视角,甚至反思自己观点的局限性,将更有深度。
总结:
- 批判性思考:作者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过于简化了市场的复杂性,忽视了操控的多样化表现。并且,个体投资者并非全是“傻子”,市场并非完全自主,信息差和市场情绪也会影响决策。
- 结构性思考:文章逻辑较为松散,观点之间缺少有效衔接。论点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文章整体缺少对不同视角的分析,使得观点显得片面。
好的,这里是为这篇批判性文章起的五个标题,遵循“有关系、有好处、有意思、有期待”原则:
①、股市“操控”真相:你被骗了吗?
②、主力操控股市?揭秘背后的真相
③、大资金到底能操控股市吗?投资者必读
④、为什么你总觉得股市被“操控”?
⑤、股市操控论的真相:了解这些不再迷茫
最后,笔者想说:讨论股票投资方面的话题,还是来暴富巴巴股票论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