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其他股票论坛上看到有股友分享了一篇在笔者看来颇具一厢情愿的文章:其文章原文以及核心要点和结论归纳如下:
梁文锋: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过去三十多年 IT 浪潮里,我们基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里。我们已经习惯摩尔定律从天而降,躺在家里 18 个月就会出来更好的硬件和软件。Scaling Law 也在被如此对待。但其实,这是西方主导的技术社区一代代孜孜不倦创造出来的,只因为之前我们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以至于忽视了它的存在。在美国每天发生的大量创新里,这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他们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是一个中国公司,在以创新贡献者的身份,加入到他们游戏里去。毕竟大部分中国公司习惯 follow,而不是创新。创新的成本肯定不低,过去那种拿来主义的惯性也和过去的国情有关。但现在,你看无论中国的经济体量,还是字节、腾讯这些大厂的利润,放在全球都不低。我们创新缺的肯定不是资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
一、文章核心要点总结:
1、中国创新的历史反思:文章提到,过去30年中国基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依赖于西方技术社区的成果。中国公司大多采取“跟随”而非“创新”的策略,这种思维惯性与过去的国情密切相关。
2、中国的经济与技术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像字节跳动和腾讯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具有全球竞争力,并且开始积极参与全球创新。但是,虽然资本充足,缺乏的是创新的信心以及如何高效组织和利用人才。
3、创新的挑战与机遇:尽管中国公司在技术创新上逐渐表现出贡献者的身份,但创新的成本仍然很高,且缺乏完善的机制来支持创新的落地和发展。
4、未来展望:为了实现从“搭便车”到“贡献者”的转变,中国需要解决创新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人才组织、创新机制和信心方面。
从股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分析得头头是道。
然而,笔者有话要说!
有几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笔者从批判性思维和结构性思维两个角度对这篇文章做出如下评论:
二、批判性与结构性思维评论:
1、创新的障碍与挑战:
文章强调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没有真正参与到技术创新中,这一观点从历史角度来看是成立的。然而,单纯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跟随”而非“创新”似乎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中国经济起步较晚的客观因素。在全球化初期,技术引进和模仿无疑是加速中国发展的有效路径。
同时,文章指出创新的成本高,且缺乏信心和高密度人才组织的能力,这一点触及到中国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但它未能进一步深入分析具体原因,比如教育体系的局限性、科研投入的不足以及企业文化的弊端等。
2、经济体量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文章提到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大公司利润的增长为创新提供了资本支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也过于乐观。资本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并非足够条件。全球创新不仅仅依赖资金的积累,还需要相应的创新文化、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中国当前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想真正做到技术领先,仍需解决结构性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跨国合作以及技术人才的国际化等。
3、技术创新与人才管理:
文章指出中国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和人才组织,这在当下尤其是科技行业中确实是一大挑战。创新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资金,更需要灵活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支持。然而,文章对如何改进人才管理和创新机制的具体措施阐述较少。如果要实现从“跟随”到“创新”的转变,中国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的研发环境,还需要鼓励跨领域的合作与人才的流动。
4、总结与展望:
文章最后提到要实现从“搭便车”到“贡献者”的转变,这一目标是值得追求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不仅要继续加大科技领域的投资,还需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创新政策以及企业文化,使得创新能够在社会各阶层和行业中更广泛地渗透。简而言之,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社会、文化与制度的全方位挑战。
三、整体评价:
这篇文章提出了中国在创新领域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虽然其中有一定的现实分析,但也显得有些片面。文章对现状的描述较为直接,指出了资本和人才问题,但在创新机制的探讨上相对薄弱。想要真正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导者,除了资金和规模,还需要系统性的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在科技政策、教育体制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创新。
①、从“跟随”到“创新”——中国如何迎接技术突破
②、创新困局:资本充足,人才和信心的缺口
③、从“搭便车”到领跑者:中国的创新之路
④、科技崛起背后的挑战:中国如何打破创新瓶颈
⑤、未来十年:创新困境与中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最后,笔者想说:讨论股票投资方面的话题,还是来暴富巴巴股票论坛好!